【领区历史】从“尘肺”到“绿肺”:德国石煤时代的终结
2018/12/12

  在德国,石煤矿开采已是一个日益衰退的产业,矿工人数也在不断萎缩。但情况并非一直如此——石煤开采曾是德国的工业引擎,在数十年间创造了大量就业,并吸引成千上万人来到鲁尔和艾姆舍河流域“淘金”,而这一地区也曾是一派炼焦厂、钢铁厂、发电厂林立的景象。

  鲁尔区的煤矿开采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数百年来,这里的采矿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多特蒙德和埃森两地在二战期间之所以成为德国军事工业中心,也与其丰富的石煤资源密不可分。纳粹军队还强制征收一批矿工来保障武器生产。因此盟军曾对鲁尔区工业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空袭,迅速将其大部分区域夷为废墟。

波鸿煤矿前玩耍的孩童

  即便如此,战后鲁尔矿区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煤炭提供能源供给、推动交通运输,带动了德国战后经济复苏,可以说德国经济奇迹正是建立在这些“黑金”之上,因此德国政府曾大力支持石煤开采业发展。1957年德国采矿业发展达到高峰,共有从业人员607000人,其中仅鲁尔区就有50万人。当年全德产煤量达1.5亿吨,82%在鲁尔区,其余分布在萨尔州、亚琛和伊本比伦等地。

  为满足市场需求,鲁尔区大量引进外籍劳工,开始主要来自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其后又增加了土耳其、突尼斯、前南斯拉夫等国。这些外籍劳工被安排一同下井,这里的工作既艰苦又危险,“尘肺症”也成为矿工常见疾病。高炉排放黑烟,烟雾和污垢笼罩着街市。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空气污染同某些疾病之间的联系。1961年,时任社民党总理候选人威利勃兰特提出了著名的口号:“让蓝天重返鲁尔区!”

1961年11月27日,55名土耳其劳工着陆杜塞尔多夫机场

  随后煤炭危机来临。20世纪60年代,德国石煤销量开始下降,石油、核电和天然气逐渐侵占煤炭市场。此外,越来越多的廉价煤炭从海外销往德国。德国煤炭价格相对高昂的原因还在于许多石煤矿深藏在地底深处,而有的国家煤矿产区则可以露天采矿,其成本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诸多因素导致德国大批石煤矿关停。1957年曾活跃的173所煤矿,到1967年只剩下约70个。1968年,鲁尔煤炭公司成立,其任务是整合矿业企业并有序削减其数量,此后又一批煤矿被关停或合并。1973年石油价格意外上涨曾再度燃起矿工们的希望,然而此次以及其后的数次石油危机都顺利渡过,但煤炭危机则仍然存在。整个煤矿行业都依赖于国家高额财政补贴,可以说是纳税人的钱养活了大批矿工。因此当时矿工们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轻视与怨恨。

  到1980年,全德仅剩下40所煤矿。与此同时,采矿业在工业化发源地英国也遭到与德国类似的命运。1984年撒切尔夫人决定关闭不再盈利的煤矿,导致众多工人失业,许多城市直到30年后仍然一蹶不振。

  煤炭时代正在慢慢终结,德国在关停煤矿的过程中不断摸索着合理解决方案。至1990年,全德仅存30家煤矿,2000年继续缩减至15家。国家财政补贴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2007年,当时的红绿联盟政府决定在2018年后不再支付石煤矿补贴。这样就等于断了目前仅剩的8座石煤矿的生路,矿工们则仍寄希望于所谓的修订条款来重新审定煤炭退出计划。

  2008年,位于杜伊斯堡的一座煤矿在剩余8座中第一个被关停,盖尔森基兴和哈姆的两所则步其后尘。2011年,在欧盟的敦促下,德国联邦议院删除了修订条款,并于2012年关停位于萨尔州的全德第二大石煤矿,随后北威州坎普林特福特和马尔的两所煤矿也先后关停。

  到2017年,全德仅剩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之间以及博特洛普两处最后的煤矿,这两家煤矿养活了5700名员工,总产值为370万吨石煤。而到2018年底这两家也将关停,采矿机器将被拆解,依然能用的部件将销往国外。脚手架是否会拆除尚不清楚,但矿井都将被填平,通往地下世界的大门将永久关闭。

  无论如何,煤矿曾在德国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石煤矿区的历史不会被遗忘,许多与之相关的问题仍待妥善解决。

  (编译自德国《莱茵邮报》)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