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区历史】75岁的北威州
2021/08/25

  (图片来源: 北威州政府官网)

  2021年8月23日,德国北威州迎来成立75周年纪念日。北威州政府官网及媒体发表系列报道文章,从不同视角回顾德国举足轻重的人口、经济、科技大州75年发展历程。

  一、北威州的成立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简称北威州)位于德国西部,西与比利时、荷兰接壤。其面积相当于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总和,是德国人口最多的州,也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该州是二战后新组成的州,下设5个行政专区、23个市、31个县。

  (图片来源: 北威州政府官网)

  冷战初期,时任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Clement Attlee)及其执掌的工党一手促成了北威州的诞生。当时的英占区位于德国西北部,包括今天的汉堡、下萨克森州、石荷州和北威州等地。1946年8月23日,英国军政府以“联姻行动”为代号将曾分属德意志普鲁士的莱茵省北部和威斯特法伦省合并为一州。选择杜塞尔多夫作为州首府是英国人的决定,第一任州长鲁道夫·阿梅伦森(Dr. Rudolf Amelunxen)亦由军政府任命。1946年10月2日,北威州议会在杜塞尔多夫歌剧院举行了首次会议。1947年1月21日,南部的利珀并入北威州,形成了目前的范围及边界。在1947年4月举行的第一次州选举中,基民盟成为该州第一大党,同年6月17日,基民党人卡尔·阿诺德(Karl Arnold)成为该州第一位选举产生的州长。

  二、发展与转型

  战后的鲁尔区不再是德国军工厂,但该区的重工业不仅对北威州,而且对整个欧洲的重建都至关重要。因此,为了扫除国际上对鲁尔区进行政治经济控制的障碍,1951年煤钢共同体成立,这一组织成为欧洲统一的基石以及经济进步加速器。同年,《煤钢共决法》生效,该法律在当时还很年轻的联邦德国成为社会市场经济许多其他共同决议法律参照典范。正因如此,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也因其发源地而被称为“莱茵资本主义”。经济奇迹吸引了更多居民到来,自1955年起,超过400万人口从其它国家迁移至北威州,煤炭和钢铁行业对劳动力的高需求以及煤炭危机等影响,造成历史上该州移民迁入和外迁变化频繁。

  (图片来源:莱茵邮报)

  “煤炭危机”以及鲁尔区转型自60年代开始。最早被关停的是波鸿Prinz Regent煤矿,约在1959年底、1960年初。1963年13所煤矿不得不关闭,一万名矿工失去工作。关于关闭杜伊斯堡-莱茵豪森轧钢厂的争端从1987年到1991年持续了四年,是鲁尔区持续深层结构危机的象征之一。随着“一致行动”出台、《煤炭法》生效以及鲁尔煤矿股份公司的成立,这些问题逐渐以一种可被社会接受的形式得到解决。

  北威州高校分布图(来源:州文化与科学部)

  北威州从“煤炭之都”到科学之邦的结构转型持续了数十年。1962年,联邦德国第一所大学“鲁尔大学”在波鸿成立(1965年开始教学)。同年,杜塞尔多夫医学院改名杜塞尔多夫大学。1968年,多特蒙德大学成立,一年后,比勒菲尔德大学成立。1975年,哈根远程大学成立,该教育机构至今仍在德国独一无二。

  三、几组数字看北威州75年发展变化

  -人口增长。二战之后,北威州人口不足1200万,千禧之交时增至1800万,自此人口总数没有太大变化。

  -农田减少。1949年,北威州内农场总数为27万个,1980年降至10万个,2020年降至3.4万个。农业用地面积从约188万公顷下降至如今的147万公顷。

  -制造业薪酬大幅提升。1960年,工人每小时税前工资约为1.54欧元,而目前该数值为25.32欧元,女工平均工资为22.33欧元,1960年仅为99欧分。

  -工时不断缩短。1960年,工业领域男工工作时间为45.8小时,女工为42.4小时,2020年,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业男性工作时间为37.6小时,女性为36.6小时。

  -婴儿存活率大幅增加。由战后每1000名婴儿中一岁以下夭折86名,降至2020年的3.4名。

  -中小学数量降低。中小学合并趋势导致学校数量稳步下降,60年代达7526所。2010年注册学校为6038所,目前该数据再次减少近1000所。

  -高校及就读人数上升。5、60年北威州共12所高校,约4万余名在读生。到2020年已有77所高校,逾77万高校学生。

  (综合整理自州政府官网、《莱茵邮报》、西德意志广播电台)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