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资企业如何融入德国
——中德媒体走进北威州中资企业
2016/05/19

  近年来,中资企业成为北威州最主要的海外投资者之一,已有约900家中企在此落户,雇佣当地员工总数1万多人。其中,五矿、华为、徐工等企业成为标杆,在当地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6518日,在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馆和德国北威州政府共同发起下,一场齐聚中德多家媒体的企业访问活动在北威州三市如期进行。从克雷菲尔德,到杜伊斯堡,再到首府杜塞尔多夫,中国驻杜塞总领事冯海阳和北威州经济部部长杜因全程陪伴,三市市长分别陪同。这是中德两国主流媒体首次共同走进北威州中资企业,也是北威州中资企业首次集中展示与德方合作的成果。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对接……在这些概念热火朝天、却仍需冷静摸索的当下,徐工、南高齿和华为等三家中资企业利用此次活动的机会,讲述他们在德国社会的发展足迹,分享他们与德国伙伴的合作点滴,描绘他们与德国公众的美好愿景。


  文化融合:机械力臂举起梦想

  大巴车穿过一段林荫小道,进入克雷菲尔德的一处工业园区。车还未停稳,就看到建筑大楼外高耸的力臂,黄黑配色让人想起《变形金刚》里的“大黄蜂”。不过,眼前这只“大黄蜂”并不来自好莱坞,而是中德工业合作的成果。一块写着“幸运、成功、和谐”的石碑立于大楼入口的左侧,似乎在反复提醒所有进进出出的人,这是他们的信条,他们的追求。这块石碑属于自201266日便伫立在此,见证了徐工集团在德国发展的每一步足迹。

在徐工产品前合影

  透过大楼巨大的、透明的落地玻璃,可以看到里面摆放的挖掘机、起重机。“我多么希望,可以有一天,附近的小男孩小女孩拉着父母散步到此,会好奇地趴在玻璃窗上,看到机器时说,爸爸妈妈,它们好漂亮,我以后要到这里工作!”徐工欧洲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奥利弗·卡洛斯- 格勒站在落地玻璃前,右手掌架在眉骨之上作张望状,他正在向记者们如此描述自己的梦想。

参观徐工厂房

  徐工欧洲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是徐工集团在海外建立的首个研发中心,与另外两个“姊妹企业”徐工欧洲采购中心有限公司、Fluitronics液压工程公司同隶属于徐工欧洲有限公司。目前,徐工欧洲研究中心有45名员工,除了不超过10人的中国团队,剩下的均为外籍员工。“创造跨文化环境”的表述,是徐工落户德国四年以来、年销售额达2000万欧元后,依旧写在PPT上的企业目标。

参观徐工测试车间

  记者们来到测试车间,车间的正上方就是办公室。为了防止机械测试时巨大的噪音和震动影响到上一楼层的办公人员,测试车间被填入了200吨混凝土,墙体也加上了特殊的减震减噪材料。当初格勒向所有员工介绍这个车间的用心设计时,有员工朝他开玩笑:你不会是想找我们到这个车间“谈话”,好让我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吧?!

  “重视弥合中德文化差异,注重两种文化的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打造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企业文化。”这是中国驻杜塞尔多夫中领馆对徐工集团在欧投资、落地发展的一句评语。


  管理融合:磨合过,齿轮总会转得动

  莱茵河水湍急却平静地流淌着。岸边用于搬运货物的传输带整齐划一地排列着。河的一边,是一处集装箱堆场,数十个空的集装箱在这里静静等待属于它们的那一批货物。这里面,就有“渝新欧”中欧班列的集装箱。

听取南高齿负责人介绍  

  南高齿欧洲有限公司的一处办公厂房就坐落在莱茵河边的杜伊斯堡港。欧洲总部的总经理海因茨-彼得·艾伦博士率领自己的中德雇员团队在厂房里接待了来访的记者们。艾伦博士在台上介绍着南高齿集团的历史,从1969年的机械工具维修厂,到10年后高速齿轮箱的成功研制,再到2014年新成立的欧洲总部……让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冯海阳他感触最深的,是德国人艾伦在讲述集团历史发展进程时的一口一声“我们”。

  

在南高齿产品前合影

  艾伦博士对集团发展进程如数家珍,他手下的中德团队对集团也有着不一般的感情。林莹(音)女士是南高齿欧洲的销售总监,一年半以前她还是西门子的员工。她当年来德求学,毕业后工作,加入西门子,在德国工业巨头里浸淫多年。曾经的后主刘禅乐不思蜀,林莹却无不期盼着优秀的中国工业企业走向海外的那一天。于是,在一年多前的某个节点,她来到了南高齿。

杜伊斯堡港口负责人介绍“中欧班列”运营情况

  她说,公司目前30多名员工里只有4名来自中国,并且均拥有欧美留学及工作背景。就她自己感受而言,当她向南京总部汇报销售情况时,有时仍能隐隐约约感受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好在,跨国公司多年的工作经历就是她读过的功课。她身边的同事亦是如此,因而在管理与沟通上并没有什么问题。  

  南京与欧洲总部每年均会安排管理层及员工到海外进行对接交流,让员工有机会到海外分公司学习,去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与管理模式。通过这种中长期的磨合与适应,中国与欧洲两地的管理层之间、欧洲当地的中国员工与德国员工之间的协作,便能顺利运转。她微微地笑着,说一如紧密咬合、匀速转动的齿轮,“总是转得动的”。


  经营融合:足球、汽车、铁路?合作还未够

  2004年,华为在英国设立了集团首家海外分公司,这是华为走进欧洲的第一步。此后,波兰、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20多个欧洲国家陆续成为华为布局欧洲的落脚点。然而在2007年,华为做了一个决定,将欧洲总部从英国转移至德国,选址杜塞尔多夫。

体验华为产品

  记者团参观的是华为耗资2000万欧元设在北威州首府的创新中心。彼时,华为管理层选择将创新中心定于杜塞,主因是其重要客户沃达丰(德国)公司就在这座城市。每年,华为拿出至少10%的销售额投入研发,这个比例是全球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私营企业的最大承诺之一。

体验华为“智慧家庭”解决方案  

  中资企业国际化发展,若在经营上善于与海外企业实现融合,将极大增强中企在海外战场的生存能力。目前华为成为德国电信最大的外国合作伙伴,同德国电信等共同开发应用于德铁的新产品与服务。华为与戴姆勒达成合作协议,后者使用华为提供的信息技术系统开发新车型。在涉及城市的项目上,盖尔森基兴的“智能安全城市”项目就有华为的大力参与。此外,自华为与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携手以来,华为已经为20万球迷在球场内的互联通信提供支持。

华为与杜塞尔多夫市签约仪式

  这一天下午,在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冯海阳和北威州经济部长杜因的见证下,华为与杜塞尔多夫签订了“运动之城”、“北威州数字经济站点”等项目的合作协议。杜因表示,华为已经成为北威州经济稳固的组成部分,将推动该州在工业数字化领域的快速发展,北威州因而可以在工业4.0的竞速中取得领先地位。  

  目前,华为在德国设立分公司达到18家,研发中心达到5个,在当地创造工作岗位2000个,其中70%的雇员为本地员工。      


  专访北威州经济部长杜因:位居次席?中国不满足  

  北威州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中资企业投资经营,势必比其他州市拥有更多的优势条件。该州经济部长杜因在接受《欧洲时报》及《China Rundschau》记者专访时,对几大优势做了排序。最关键的因素,是北威州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杜塞、科隆-波恩两大机场位于州内重要位置,德国最大的航空中心城市法兰克福距离该州也仅2小时车程。铁路运输发达,杜伊斯堡作为欧洲物流中心,连通着欧洲境内国家、欧洲与亚洲多条货运班列。州内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交通通讯便利。  

  排在第二位的,是大学及研究机构众多。这也自然而然引出杜因部长所提的第三点因素 —— 丰富的人力资源。亚琛工大、杜伊斯堡 埃森大学等高等院校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专业人才储备,为企业长期发展备足了人才动力。  

  最后一点,杜因认为是北威州的欢迎文化。“让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感觉到像在家一样”,这是经济部长这一天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的一句话。听起来其实少了几分新意,却是实实在在地抓住了最触动人心的地方。  

  谈到北威州吸引外资的格局,杜因表示,荷兰出于地理位置的因素,自然而然成为北威州的第一大外资来源地。而中国当仁不让地攀升至第二位,且潜力巨大。“我相信中国并不满足于这个位置。”  


  专访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冯海阳:多角度拼合中企完整图像  

  中资企业投资德国,管理层与雇员的变化、不同企业文化的冲突、中企面临的挑战与困难等,是中德两国媒体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一活动为广大媒体提供了集中实地考察,与企业内中德雇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冯海阳表示,目前中德关系良好,两国产能合作意愿强烈,企业及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则是以实际步骤贯彻落实两国政府顶层设计的生动体现。  

  他补充道,德中多家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在德中资企业议题,有利于提高中资企业知名度、美誉度,为中资企业行稳致远创造有利的舆论氛围。“大家(中德媒体)代表不同的文化背景,报道所选取的角度也不尽相同,这有益于拼出一幅完整的中企图像。”

  (本文来自《欧洲时报》)

   

推荐给朋友: